《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
                                                         作者:沈顺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文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必须品。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古代礼仪的第一条就是谦让。朱熹曾说过:“让者,礼之始也”,“孔融让梨”的事例家喻户晓。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这种品质不得不让人敬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在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了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到:“啊,啊!他们两位还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他俩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叫“程门立雪”,人们常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一群有道德、懂文明、讲礼仪的人。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人的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我们从小便就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当我们看到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零食袋,楼梯扶手上的饮料瓶。听见某些同学出口成章的脏话。怎么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知识未知。所以我们应实践社会文明,做到知行合一。“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
    文明美德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让文明美德之风吹遍校园,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文明美德的新风吹遍社会,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处文明的火花;和文明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发扬光大,让文明美德之光照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