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之力,助梦飞扬》

以己之力,助梦飞扬
作者:罗江峰
我还记得看过的一篇关于瑶族第一位大学生高校毕业后是选择自主创业、入职企业还是回乡教书育人的文章,思考良久,仍不能忘怀。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瑶族的第一位大学生,创业,白领,教书育人都很吸引我。在这三难的情况下,我又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那么,我还是会奋不顾身的投入回报家乡的教育事业中去。虽然道阻且长,虽然身单力薄,但这并不是蜉蝣撼大树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愚公移山的明知可不为而为之。
是的,我确实有更好的选择,或者说是更自私的选择。我贫困的家乡中那贫困的家庭决定了我必须自私的去挣钱,去挣更多更多的钱。因为贫穷就像一把刀架在脖子上,让人食无谷,寝无席。即使没有人来撕我的伤疤,它也会冷不丁的流出鲜血。没有穷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那种就算别人正眼看你你也看不起自己的感觉。那些你想要的东西,连你自己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不是自甘低人一等,而是你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次又一次的低下头。你那可怜的自尊,成了最无用的摆设。没有人是天生的自卑,只是他们没得选。王思聪可以开玩笑说:“我出生的时候选择了简单模式。”也许会引来众人羡慕,也许我们也会幻想重新做一次选择。但喧嚣过后,每个人又回到各自困难的生命征途之中。古有寒门出孝子,但现如今寒门出个读书人都难。许多在贫困山区的家庭,父母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相比起要交学杂费的高中,家长们更愿意送孩子们去工厂打工。别说读书,连生存都存在问题,但这种现状在中国确实仍然存在不在少数。曾经志愿者们从条件恶劣的黑工厂把童工千辛万苦的送回家,不但没有人感激,反而还遭到家长的抱怨:“好不容易把他们送出去,现在又送回来。”我们私以为这是不爱孩子的表现,但许多孩子确实又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工厂。记者询问了一位家长:“孩子在那里吃不饱饭,睡不好觉,你们为什么还不停地送走他们?”“他们在那里还有饭吃,在这里只能吃谷壳。”家长的回答让人震惊,也发人深思。原来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眼中的“恶劣环境”在他们眼里居然是天堂。我们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还有人吃不上饭,改革开放已经过了三十年,邓小平同志的美好愿望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过上小康生活。但时间过了这么久,当我们都以为中国已经不再被贫穷所困扰时,贫穷又再一次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
一开始我以为穷,就是没有钱,但不会吃不上饭;穷,就是活的普通,但不会思想扭曲。后来我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农村生存现状。农村中的青少年们大多为留守儿童,有书读,但没老师,要上学,必须走很远。在家没人管,在外没人教,本就容易误入歧途的年纪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成群结队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乡间村口只看得见慢悠悠的老人,你以为这是慢生活的恬静惬意,殊不知就在某处私人的黑网吧里,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正组成豪情壮志的战队,在虚拟的世界里奋力厮杀。老旧的鼠标在疯狂的颤抖,显示板的荧光飞快闪烁。少年在昏昏沉沉中虚妄度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而这只是众多让人叹息的行径中的一小部分。七八岁的孩子整天勾肩搭背,拉帮结派,嘴上说着: “你若动我兄弟一双翅膀,我便废你一座天堂”这般令人汗颜的团伙口号。也许手里拿着半截捡来的烟把儿,也许怀里抱着仰慕自己的姑娘。价值观的扭曲,行为的不合时宜,最让人痛心的是表情的习以为常。是什么让他们弃知识于不顾?是什么让他们择朽木而栖?我们能怪他们自己吗?我们能怪他们父母吗?我们能怪社会国家吗?都不能。不是没有学校,而是没有学习的氛围,不是没有家长,而是没有约束的办法。在一个浮躁的充斥着金钱效益的污浊之气中,农村和贫穷之间的等号变得愈发深刻。
有一个APP叫快手,你一定没听过,但事实上这个app是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仅次于新浪微博,日活量一千多万。是谁在浏览呢?是农村的年轻人们。曾经有一个小孩狂嚼死猪头、一口气吃光半米长猪大肠、生吃一管芥末的视频浮上网络,观众被其中的疯癫和残酷吓了那么一跳,讨论了一天后,然后遗忘。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情,他们的出发点毫无意义,毫无人性,但它真实存在过并且持续有更新。有人说:这不合理,这不该发生在文明社会。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所谓的文明社会,只是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创造的那个第一二世界,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觉得有第三世界的存在。但现实生活不是科幻小说,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无尽的贫富差距。
中国有6.72亿农村人口,中国也有2亿贫困人口。古人有言:天助自助者。我也许可以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脱离贫困,但精神上的贫瘠,只能靠教育来改变,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改变。一人之力虽然单薄,但一传十,十传百,总要有人来带头,而我也许是最好的人选。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它改变了我,而我也将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毫不退缩的坚持己见,不能有半点独善其身的想法,因为这是我回报家乡养育之恩的方式,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周国平先生曾说:“没有人是一颗孤星,每个人都要结伴而行。”我不想看着下一代、下下代的农村孩子仍然被贫穷所围城,不想看见他们仍虚掷青春,作践年华,不想看见他们不得不在命运之前低下倔强的头颅。所以我将带领着这些“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去发现一片属于他们的夜空,让他们去点亮,让他们去闪耀,让他们相信:“所梦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作者:罗江峰
我还记得看过的一篇关于瑶族第一位大学生高校毕业后是选择自主创业、入职企业还是回乡教书育人的文章,思考良久,仍不能忘怀。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瑶族的第一位大学生,创业,白领,教书育人都很吸引我。在这三难的情况下,我又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那么,我还是会奋不顾身的投入回报家乡的教育事业中去。虽然道阻且长,虽然身单力薄,但这并不是蜉蝣撼大树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愚公移山的明知可不为而为之。
是的,我确实有更好的选择,或者说是更自私的选择。我贫困的家乡中那贫困的家庭决定了我必须自私的去挣钱,去挣更多更多的钱。因为贫穷就像一把刀架在脖子上,让人食无谷,寝无席。即使没有人来撕我的伤疤,它也会冷不丁的流出鲜血。没有穷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那种就算别人正眼看你你也看不起自己的感觉。那些你想要的东西,连你自己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不是自甘低人一等,而是你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次又一次的低下头。你那可怜的自尊,成了最无用的摆设。没有人是天生的自卑,只是他们没得选。王思聪可以开玩笑说:“我出生的时候选择了简单模式。”也许会引来众人羡慕,也许我们也会幻想重新做一次选择。但喧嚣过后,每个人又回到各自困难的生命征途之中。古有寒门出孝子,但现如今寒门出个读书人都难。许多在贫困山区的家庭,父母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相比起要交学杂费的高中,家长们更愿意送孩子们去工厂打工。别说读书,连生存都存在问题,但这种现状在中国确实仍然存在不在少数。曾经志愿者们从条件恶劣的黑工厂把童工千辛万苦的送回家,不但没有人感激,反而还遭到家长的抱怨:“好不容易把他们送出去,现在又送回来。”我们私以为这是不爱孩子的表现,但许多孩子确实又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工厂。记者询问了一位家长:“孩子在那里吃不饱饭,睡不好觉,你们为什么还不停地送走他们?”“他们在那里还有饭吃,在这里只能吃谷壳。”家长的回答让人震惊,也发人深思。原来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眼中的“恶劣环境”在他们眼里居然是天堂。我们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还有人吃不上饭,改革开放已经过了三十年,邓小平同志的美好愿望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过上小康生活。但时间过了这么久,当我们都以为中国已经不再被贫穷所困扰时,贫穷又再一次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
一开始我以为穷,就是没有钱,但不会吃不上饭;穷,就是活的普通,但不会思想扭曲。后来我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农村生存现状。农村中的青少年们大多为留守儿童,有书读,但没老师,要上学,必须走很远。在家没人管,在外没人教,本就容易误入歧途的年纪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成群结队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乡间村口只看得见慢悠悠的老人,你以为这是慢生活的恬静惬意,殊不知就在某处私人的黑网吧里,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正组成豪情壮志的战队,在虚拟的世界里奋力厮杀。老旧的鼠标在疯狂的颤抖,显示板的荧光飞快闪烁。少年在昏昏沉沉中虚妄度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而这只是众多让人叹息的行径中的一小部分。七八岁的孩子整天勾肩搭背,拉帮结派,嘴上说着: “你若动我兄弟一双翅膀,我便废你一座天堂”这般令人汗颜的团伙口号。也许手里拿着半截捡来的烟把儿,也许怀里抱着仰慕自己的姑娘。价值观的扭曲,行为的不合时宜,最让人痛心的是表情的习以为常。是什么让他们弃知识于不顾?是什么让他们择朽木而栖?我们能怪他们自己吗?我们能怪他们父母吗?我们能怪社会国家吗?都不能。不是没有学校,而是没有学习的氛围,不是没有家长,而是没有约束的办法。在一个浮躁的充斥着金钱效益的污浊之气中,农村和贫穷之间的等号变得愈发深刻。
有一个APP叫快手,你一定没听过,但事实上这个app是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仅次于新浪微博,日活量一千多万。是谁在浏览呢?是农村的年轻人们。曾经有一个小孩狂嚼死猪头、一口气吃光半米长猪大肠、生吃一管芥末的视频浮上网络,观众被其中的疯癫和残酷吓了那么一跳,讨论了一天后,然后遗忘。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情,他们的出发点毫无意义,毫无人性,但它真实存在过并且持续有更新。有人说:这不合理,这不该发生在文明社会。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所谓的文明社会,只是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创造的那个第一二世界,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觉得有第三世界的存在。但现实生活不是科幻小说,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无尽的贫富差距。
中国有6.72亿农村人口,中国也有2亿贫困人口。古人有言:天助自助者。我也许可以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脱离贫困,但精神上的贫瘠,只能靠教育来改变,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改变。一人之力虽然单薄,但一传十,十传百,总要有人来带头,而我也许是最好的人选。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它改变了我,而我也将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毫不退缩的坚持己见,不能有半点独善其身的想法,因为这是我回报家乡养育之恩的方式,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周国平先生曾说:“没有人是一颗孤星,每个人都要结伴而行。”我不想看着下一代、下下代的农村孩子仍然被贫穷所围城,不想看见他们仍虚掷青春,作践年华,不想看见他们不得不在命运之前低下倔强的头颅。所以我将带领着这些“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去发现一片属于他们的夜空,让他们去点亮,让他们去闪耀,让他们相信:“所梦隔山海,山海亦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