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促进社会文明的“粘合剂”》
友善:促进社会文明的“粘合剂”
作者:马 会 媚
“友”是个会意字,小篆写作“ ”,表示两只右手握在一起。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同志为友”。“善”也是会意字,小篆写作“ ”,表示羊的叫声是好的。羊大唯美,羊言为善,故说文解字释曰“此与义美同意”,《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言“善”是一种美德,把“友”和“善”连在一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再如,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称,“心之本体”重在道德主体,因而强调心之本体的“至善”(陈来,1991),认为“至善”是社会的最高伦理。由此,这些都是古代思想家们对友善的重要阐释。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继承了古代思想和民族传统的精华,将儒家“仁爱”思想升华为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观,将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友善”喻为促进社会文明的“粘合剂”。那么,如何理解友善是促进社会文明的“粘合剂”呢?
社会生活中不文明的言行依然数不胜数。例如,在旅游地出现的“到此一游”、游客随手丢弃垃圾杂物、蓄意毁坏公共设施和物品等不文明行为。还有的游客对各种告示牌上的温馨提示熟视无睹,于是,“加塞儿”插队占座、公共区域大声喧哗,以及三令五申劝告和禁止吸烟的法规面前,在公共场合吸烟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诸如此类,都是与社会倡导的“文明先行,和谐共进”的理念相违背的。
针对上述不文明行为,劝告和纠正,甚至批评那些不文明的人,“友善”的态度将会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例如,当你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矿泉水瓶或一张用过的纸巾,是选择劝告他人莫随地扔垃圾,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看到在公共场合吸烟的烟民是视之任之还是善意的劝阻?正确地选择应该是劝告,而且是友善的劝告。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偶尔出现小错误,或者不好的习惯,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够通过善意的劝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友善、和谐。
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理解,任何公民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一个公民都离不开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并且公民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够将自身的价值有效发挥(李楠、王磊,2015)。社会需要公民友善,相互监督或提醒,进而达到各自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友善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火炬,重在薪火相传,促进社会文明。真正的友善在提升自己和劝诫他人同时,继承和发扬新时期的友善精神。能够拥有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正如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所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也就是说,友善是相向的,当你能够以“友善”的态度来去评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同时带动他人参与行善,而大家也都能够从中获益,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双向共赢,促进社会文明之举呢。尊重他人、真诚待人也是友善所需要,社会文明建设所渴求的。做他人之所需,利他人之所要。社会需要友善,友善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携手共建,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文明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梦”的引领,更不能离开友善的助推,因此,友善是社会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驱动力。你可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做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力所能及的事,但只要是给了他人一个友善的微笑、劝告或提醒。那么,你就是在给“中国梦”的实现来助力,也就在文明社会建设中充当着应有的角色。当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以行善促他善,文明社会的实现就必然指日可待了。此间,友善就成为促进社会文明的“粘合剂”。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
[2]李楠,王磊.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涵[J]. 学术论坛,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