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少年张弼士》

                                                           季风少年张弼士
                                                              作者:吴湘

   他沿着先民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万里逃荒,却成为了粤东潮、客商人经商致富的楷模;他曾是一贫如洗的少年,却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南洋华侨领袖、“中国葡萄酒之父”,孙中山先生为他写过“广告词”,中山大学校园里至今还有一栋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他就是张弼士,一位随季风下南洋去打拼,又随季风回祖国贡献力量的“季风少年”。
   建筑不只是实体,空间也具有感情。暴雨中,当我们手捧书本,走过张弼士堂,瓦当上连连滚落的一排雨滴铺展成了一张荧幕,那里上映着一位爱国华侨援助祖国的故事,和一位18岁少年出海远航,建立南洋商业王国的创奇。
   张振勋(1841-1916年),字弼士,号肇燮,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今属梅州市)。父亲张兰轩在家乡教书、行医。张弼士曾听父亲讲《史记·货殖列传》颇有感触,感叹道家里贫穷便想经商。
   1858年,家乡发生饥荒,张弼士所在的粤东地区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下南洋”,叩别父亲后,他几次回头,不忍离去,走到与家门相对的冈边,虚弱的父亲倚在家门前目送,张弼士站在原地久久回望,继续往前走是充满希望的远方,但回头却是在灾荒中挣扎的故土。
   离别的场景让父亲张兰轩意识到:我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不会忘记故土!儿子走后,张兰轩对其他人说:“观此子远游时,流露真性,断非将来腾达于外,而不回顾家国者”。
   如约而至的季风不仅仅造就了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吹满了下南洋的少年,憧憬未来的风帆,甲板上,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张弼士或许还不知道,此刻,父亲正在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那一年张弼士,只有18岁。
   1858年,张弼士从汕头乘船到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寄食于大埔会馆,后来又在米行谋生,因聪明能干,老板让他做了账房先生,并将独女许配给他。几年后,老板病危,去世前把全部家产托付给了自己看中的这个年轻人。
   当时的巴达维亚是荷兰属地,张弼士用心考察商情,广泛结交朋友。1866年,他创办裕和公司,开辟荒地,种植谷物和椰子,因善于经营,年仅二十余岁,便已经涉足当地种植、酒类贸易、税务承包、典当、锡矿开采等领域,财富迅速积累。其后,他开办航运业,让南洋各岛之间,以及南洋和香港之间的轮船上飘扬着清国的龙旗。
   此时的张弼士已从投荒谋食的少年,成为了南洋诸岛的华商领袖,创造了一个覆盖南洋诸多领域的庞大商业王国。曾有人估算,清朝光绪年间,张弼士的财产已达7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比江南首富胡雪岩的财产还多出5000万两。当地政府因其兴办的实业纳税有功,想授予他官职,他遥望北方,谢绝说:“吾华人当为祖国效力也”。
   1892年,清廷出使英国大臣龚照瑗途经槟榔屿,问张弼士问发家致富的秘诀,张弼士脱口而出“成功之道”,竟然是青年时代从父亲那里听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故事。此后,龚照瑗向李鸿章极力举荐张弼士,随后张弼士先后担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从此,送他去南洋的季风又将他带回中国,他不断往来于大陆和南洋之间,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南洋华侨投资祖国建设。 
   1897年.经李鸿章举荐,张弼士参与筹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第一家国人自办的银行,次年张弼士出任该行总董,随后,李鸿章电召他回国任粤汉铁路总办兼佛山铁路总办。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同年,黄河决口,张弼士被委派督办赈灾捐款,由于国事刺激,加之目睹灾民惨状,他满怀悲愤的又重回南洋募捐。支持他的华侨感慨到,只有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华侨在南洋才是真的有尊严,所以张弼士这次依然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短时间内,便募集了百万两白银送回国内。
   张弼士回国后,利用慈禧太后召见他的机会,上书提出了招徕侨商兴办铁路,通过实业收回权益等一系列实业强国的主张。他为赎回粤汉铁路奔走于大陆和南洋之间,在爱国华侨中筹集得巨款,并自投巨资扩建粤汉铁路支线广三铁路。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家乡粤东地区的发展,劝说自己在南洋的重要搭档张榕轩回国兴办了潮汕铁路。
   清廷几次召见并授予他侍郎衔,以三品京堂候补,不久便加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卿,充督办闽广农工路矿大臣。民国初年,他出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等职,并被选为参政院参政,同年又应美国总统威尔逊之邀率团赴美考察商务。
   孙中山先生为筹集革命经费,曾到南洋华侨中募捐。1910年,孙中山为准备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在槟榔屿住了四个多月,对张弼士在槟榔屿兴办学校团结华侨的事迹十分熟悉。
   张弼士支持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并暗示南洋所属各企业支持在海外活动的革命党人。据说,张弼士曾通过胡汉民暗中帮助孙中山30万元,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以南洋中华总商会和个人的名义捐赠了一笔巨款给孙中山,另外他还捐助7万元给福建军民。
   1912年8月,孙中山乘船途经烟台,专门拜访了张弼士开办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并题写“品重醴泉”相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获得了金奖。庆功宴中,张弼士说:“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1916年张弼士去世后,孙中山特派代表送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1921年,张家人遵其遗志,出资在岭南大学捐建一栋校舍,并命名为“张弼士堂”,用于培养华侨子弟,2002年,张弼士堂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寻常走过,红砖绿瓦之间已很难再读出太多的感触。楼头画角风吹醒,当我们把目光引向大海,回想张弼士节衣缩食发家致富又回报祖国的历程,或许每一块砖都是一滴汗水,每一片瓦都是一个传奇。

【参赛作品简介】
主题词:富强、爱国
立意:“下南洋”是广东珍贵的文化符号,其开拓进取又反哺祖国建设的元素是岭南文化中的独特记忆。今天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规划下,鼓励青年学生多与参与海外交流,也应谨记,无论在海外发展多好,须心中有祖国,当我们随季风去了远方,但根依然在故土。
参赛人可展示方式:历史广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