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现在位置:首 页 > 印象南粤 > 文化

南粤的客家人与潮汕人有什么不同?

来源:南粤文化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6-24 14:45:07

在广东,按照方言的差异,可以将人群分为说粤语的广府人、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和说潮汕话的潮汕人。

在深圳,你进菜市场买菜,那卖菜的十有七八是潮汕人;而你进政府办事,办公室里那些带“长”的官员则十有七八是客家人。

 

                                  

从历史上来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经是外来的“北佬”。有研究表明: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岭南客家人了。

秦后还有数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因避乱而南迁;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进逼中原而避难等。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不过他们先是迁到了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闽南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现在早已在广东“占地为王”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喜欢用“北佬”来戏称外省人,这颇有点“数典忘宗”的味道了,其实潮汕人和客家人也在背后互称对方为“客家佬”与“潮州佬”的。真是:本是同根生,呼“佬”何太急!

虽然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俗。

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渔为生的中原人后裔。

                                                       

 

来到广东后,他们继续以打鱼为业。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而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到广东后,仍以农耕为生。

                                                                                             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对于潮汕人来说,出海捕鱼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出于对大海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平安而归,他们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并形成了很多的禁忌——这种敬畏天地的习俗仍被现在很多潮汕人保留着,让外人觉得他们非常迷信。

而客家人在山岭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心情郁闷和开朗时都可以在深山里吼几嗓子练练山歌(现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听听客家山歌的),自然就“开明”了许多。

古人认为女人的经血是不吉利之物,所以长期出海的捕鱼活动便是“纯爷们”的事儿。那时渔船遇风浪沉没的事件绝不在少数,因而潮汕人必须生育足够多的男丁以保证捕鱼生计的延续。

客家人与潮汕人一样,也传承了中原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尊而女卑。

                                                                           

但是对于潮汕人开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了男丁,那就意味着未来他们将失去渔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依靠耕田和做些小生意维生了,因而他们大有不生出男孩决不罢休之势。

直到如今,在潮汕人眼里女儿仍不被称作“孩子”的。而在女人也算作重要劳动力的那个年代,客家人似乎不会象潮汕人那么执着。

那时候的船工,船主是不发工资的,而是按个各人岗位贡献大小以所捕的海鱼来分配酬劳。这样一来,渔民们上岸后还须把自己份额的鱼到集市上卖,才能换取货币购买生活必需品。

因此,那些不能下海的老人、女人和儿童便担当起贩鱼的职责,而且逐步地,他们不仅贩卖自家收获的份鱼,还收购那些家里人手不足人家的份鱼,做起了“二道贩子”,这样自己也从中可以赚点小利。

                                     

于是,潮汕人的生意经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言传身教了。而在山林里耕种几分薄地的客家人,余粮本来就不多,在大山里种些果蔬、养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鱼、砍些柴草、酿些米酒等也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

对于油盐酱醋布料等必需的东西用一些农副产品去集市上交换即可,不需要也没有那么多货物拿去大张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来客家人从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渔民们几个月飘泊在海上,捕鱼闲暇时也总不能整日望着茫茫的大海。男人们挤在一起也做不了其它的事,想冲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吼两嗓子,但是肚子里墨水实在太少又琢磨不出“大海我的故乡”那样的好词儿,干脆就聚在一起拿此趟出海的酬劳赌几把寻乐子,久而久之也就培养出了潮汕男人对赌的热衷。

                                        

而遵守“宁失祖田,不失祖训”的客家人,靠着几块贫瘠山地的微薄收成度日,勤俭持家是不二的选择,赌博更被视为“五毒”之一,自然不可以列入生活爱好。

只是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客家男人拎着山鸡、龟蛇等山货去赶集换取必需品时,难得走出一次深山的男人们多会趁机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暗自扣下些私房钱找个妹子乐一乐,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有些客家男人喜欢泡妹子的习性。

所以,直到现今,客家人骂潮汕男人“低俗、烂赌”,而潮汕人则骂客家男人“小气、好色”。不幸的是,一些外省人来广东后,财没发到反而把这两样都很快学会了。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们眼里,生活技能比虚无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济,心要齐是必然的。即使是赌博,输的人必须要认账的,等上岸分鱼时一并结算。

万一哪位运气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输光了,赢者也不能让人家全家没饭吃,可以让你赊着等下季渔期的收获再还,但要记利息。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了潮汕人之间的对外心齐、对内讲信誉、钱财处理分明的族群特点。

                                                 

     这个特点也给现今潮汕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钱时,可以仅凭着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贷,虽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还的。

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找不到资金的外省人,潮汕人凭着从小懂得经商的天赋和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于比较容易的内部融资渠道,因而成功的机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从商的多,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他们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对于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作官。

                                                                           

所以,客家人重视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学以至仕,那样不仅把自己家族带出山林,也会相互提携,帮助族群里更多人的发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见面就有三分亲”的说法,在官场上,客家人很讲究这种同宗关系,而客家人忍让和顺从的性格也非常适合官场文化。

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则是客家人当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在外人看来,潮汕女人的命很苦。

男人们每次出海数月不归,她们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看老人和子女的责任,既要做家务有要下田耕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山林里蜗居的客家人向大山讨生活,作为家庭主劳动力之一的客家女人除了要做家务、照顾老幼外,也要象男人一样下田耕作,闲暇时织布酿酒,她们刻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出了名的,这点与潮汕女人没什么区别。

其实在那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时代,除非是大户人家,一般家庭里极少会有人呆在家中吃闲饭的。

但是比起潮汕女人来,客家女人能常年与老公共同经营家庭,已经算是够“幸福”的了。

另一方面,作渔民的潮汕男人出海后,岸上总会留有一些不能出海的男人,因此女人们的守贞就尤显重要。

德高望重的族长制定出了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处罚制度,在这种族规的严厉管束与熏陶下,潮汕女人也更能耐住寂寞。而对于客家人来说,他们则没有潮汕人那么严苛的族规。

                                                                   

由于女人们长期和大山之外的世界接触不多,她们恪守的是中华文化中三德五常的传统伦理观念,如男尊女卑、女人吃饭不上桌、女人的衣裤不能晒得比男人的高等,潮汕人也如此,而这些旧习在现在的中原地区农村仍保留着。

在某一段时期成年男性人口较多时,为避免由此产生的性混乱,潮汕族长会鼓励未婚的成年男人去娶其它族群的女孩子,只要他能保留自己族姓的血脉,即便他娶个火星妹也没关系,但是如果一个潮汕女人嫁给了其他族群的男人则难以接受——这多少有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味道。

而客家人则以生存为第一要务,采取了分流的方式,鼓励“剩男”们入赘到当地族人家作上门女婿。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对现代客家人遗传基因的研究发现,按父系基因,当代客家人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12 % ,类畲族结构13 %,类侗族结构6.18 %。

                                                                        

直到现在,当听说一个潮汕女孩子嫁给了外省人时,她的潮汕亲友们都会把嘴张成一个大大的“O”字;而客家人听到自己某个男性乡亲改姓入赘到别人家时,也多会用鼻孔“嗯”一声了事。

给人感觉是客家人跟容易交往,潮汕人喜欢是在自己圈子内。

古代传统中,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上私塾接受文化教育的,连文化也是传子不传女。为了能使女孩子心理平衡,便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鬼话来去哄她们开心,也所以才有了孔子“子不教,父之过”的箴言。想当年祝英台非要闹着“我要读书”,她父母不得已只好将她女扮男妆送进了私塾,而梁山伯与其同床了三年居然都没发现她是个女的。若不是姓梁的这个楞小子发育太晚过于愚钝的原因,那就是祝英台的长相和身材也太过于男儿化了吧?——对不起,跑题了。

在那个时候,潮汕男人们长期出海捕鱼,剩下些老弱妇幼在家,女人多是目不识丁,怎样教育孩子识字?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只有三种出路:身体强壮的男孩子去学捕鱼技能长大后作渔民;体质羸弱的男孩子去学做小生意糊口;女孩子则跟着母亲下田耕地学做家务。

而那时的客家人子女则幸福多了,常年阖家团聚,从田地里夫妻双双把家还后,女人煮饭,男人就开始教孩子识字——这样,女孩也跟着沾了光。这也算是现在深圳的客家籍女教师远远多过潮汕籍女教师的原因之一吧。

                                                

普天之下,男女情感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了生活却被迫做出不同的选择。潮汕男人要出海打鱼,一走就是几个月且还不知能否生还,女人再舍不得,为了家庭的生存也不得不独自承受着担心和离别的痛楚。这样长期下来,反到养成了只要男人能挣钱养家,潮汕女人从不干涉自己男人在外做什么的习俗,底线是:老公不可以把另一个女人带到她的眼前。

而客家人过着早出晚归有规律性的生活,男人出去和朋友喝点小酒什么的也须打声招呼请个假,所以现在客家女人对老公的底线是:无论你再忙也要来个电话说一声!

男人们能从海上平安回来就已经让望眼欲穿的潮汕女人们欢天喜地的了。在她们眼里,男人们在海上吃了那么多苦,上岸回到家里当然要让他们好好享受了,谁还会舍得再叫老公干这干那的呀?于是潮汕女人把男人们当作神一般地“供”着,最终把他们宠成了大男子主义者。

                                                                

这一点让客家女人尤其看不惯——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当初客家男人也是拿性命去拼搏而且一走几个月才能回来团聚一次的话,今日客家女人宠男人的本事也绝不会比潮汕女人逊色多少的。

上面说了,客家人过得是悠闲自得的农耕生活,生活条件虽未必很好但日子也算安稳,闲暇时间比较多,女人们除了管管家务、管管孩子,还可以顺便管教一下老公——男人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天天听到有文化基因的老婆“背诵”祖训,意志再坚强的男人也会崩溃服软的了,于是客家女人用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把老公们培养成了温文尔雅的男人。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偶尔的行为在重复了十三次以上时,也会变成一种习惯。

现代客家人和潮汕人的秉性与生活习俗都是历经了不是十三次而是不止十三代的演变而留下的,族群传统的文化理念早已根深蒂固,想要在一夜间改变过来是很困难的事情。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曾经涌现出了大禹、李斯、张良、岳飞、史可法等历史明君、名相和名将。

原本智勇双全的中原人来到岭南后,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后代们不同的族群性格。

客家人多继承了祖先“智”的一面,善于结帮斗智而勇不足;

潮汕人多继承了祖先“勇”的一面,擅长抱团斗狠而智不丰。

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中,我们看到现在的潮汕人也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了,而在商场上也可以看到敢于斗狠的客家籍企业家们的身影。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

至于外省男人娶广东的什么样女孩子做老婆好,这得首先取决于谁能看得上你才行,其次你再考虑自己娶老婆想干什么。

如果你只想找个老婆而自己做个大男人享福的话,那就娶潮汕妹吧,前提是你要有能力和责任来养家;如果你想找个老婆来共创大业的话,那就娶客家妹,前提是你必须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

 

 

中心的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倡导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贯彻执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基本方针,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促进地域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国民文化情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使本单位成为文化交流的社会桥梁和纽带、发展广东文化艺术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合作伙伴